Tuesday, January 25, 2011

耳朵畸形有得醫

位於頭部兩側的耳朵負責收集及傳遞聲音,但有時受先天因素影響可能出現變形異常。有些只帶來外觀問題而不會損害聽力,例如常見的兜風耳;有些則不但有外觀影響,亦令患者的聽力出問題,例如小耳症 (microtia)。不論是外觀還是功能問題,若對患者帶來困擾,便需要及早正視及處理。

兜風耳 (Lob-ear) 又稱蝙蝠耳,成因是耳蝸軟骨太大或外耳軟骨太硬,導致耳廓向外生長。耳朵和頭側一般是成三十度角左右,若當角度大於四十五度時,外觀看起來便有兜風耳。很多患者會覺得雙耳形狀奇怪,亦容易成為別人取笑的對象。因此,有些國家會為學童提供免費的耳朵矯形手術,令兩耳不再兜風,避免問題對孩子的心理構成負面影響。

至於小耳症亦是一種先天性的耳朵畸形問題,患者的耳仔不但會特別細,部分個案更會缺失耳道,聲音無法進入耳朵,患者自然不能聽到聲音。小耳症多數出現在單側,雙耳同時患病較為罕見。小耳症患者可以接受外耳道、耳膜及中耳聽小骨重建手術,或植入骨導式助聽器,以改善聽力。而耳廓的外觀問題則可透過整形手術去改善,例如利用骨融合術裝上假耳,過程簡單而成功率高。

Sources:
http://the-sun.on.cc/cnt/news/20110125/00410_032.html

Tuesday, January 18, 2011

兒童常撫耳或急性中耳炎

急性中耳炎 (Acute otitis media) 在小朋友的群組較為常見,尤其是幾歲的幼童,原因是他們的免疫力較弱,耳咽管 (Eustachian tube) 又較短,病菌容易由鼻或喉經耳咽管進入中耳,中耳受感染就會造成急性中耳炎。事實上,大部分患者都能在數星期內康復,但有少部分個案會演變成慢性中耳炎 (chronic otitis media)、慢性化膿性中耳炎或中耳積液 (serous otitis media) 等疾病。

一般來說,急性中耳炎會引起發熱、耳痛及聽力下降等徵狀,但小朋友不懂表達,所以要留意他們的動靜,例如是否會經常用手撫耳、哭鬧不止等。中耳炎有機會導致中耳腔積聚膿液 (purulence),壓迫甚至壓破耳膜 (tympanic membrane perforation) 而引起劇痛;假如炎症蔓延至內耳,就可能引致永久性的聽力損害。而細菌亦有可能會伸延至面神經及腦部等,可導致面神經麻痹 (facial paralysis)、腦膜炎 (meningitis) 等,可危及性命。

醫生可以利用耳鏡觀察患者的耳腔,從而診斷是否中耳炎,而治療則通常需要口服抗生素,即使病童已退燒亦必須完成整個抗生素療程。若有膿液積聚則或需做耳膜刺穿手術 (myringotomy) 排走積液,有助患處康復。

正所謂預防勝於治療,要避免小朋友患上急性中耳炎,就要預防傷風感冒入侵,若有其他耳鼻喉疾病如鼻炎 (rhinitis)、鼻竇炎 (sinusitis) 及扁桃腺炎 (tonsillitis)等,則應盡早求醫處理,以減低細菌侵襲中耳的機會。

Sources:
http://the-sun.on.cc/cnt/news/20110118/00410_034.html

Monday, January 10, 2011

嗅覺減退可大可小

節日美食、過年特點傳來的香氣,令人垂涎三尺,但有些人卻未能感受氣味所帶來的刺激。嗅覺減退或消失都可能是罹患疾病的徵兆,例如鼻息肉、腫瘤及感染等,都會導致嗅覺出問題。

患有嗅覺問題的人,可以接受嗅覺測試,以分辨嗅覺缺損的程度,作為治療的基準,而醫生亦會利用內視鏡了解鼻腔的結構及情況,若有懷疑則可進行電腦斷層掃描 (CT) 或磁力共振 (MRI) 等影像檢查,以確定病因。

嗅覺問題可分兩類,一是嗅覺減少(hyposmia),另一種是嗅覺全失(anosmia)。顧名思義,嗅覺減少是指患者對各種氣味的敏感度較低,而嗅覺全失則完全無法嗅到環境的氣味。一般的嗅覺減少成因都源於鼻部病變,例如鼻竇炎或鼻息肉等,只要及早接受適當治療,患者有可能恢復部分嗅覺。至於嗅覺全失則多與嗅覺區及神經的病變有關,如腫瘤、創傷及病毒感染等,導致患者對味道完全失去反應。

很多人不覺得失去嗅覺是大問題,但嗅覺問題不但會減少對食物的興趣,更會帶來潛在危機,例如食物變壞或有害也不察覺。若發覺嗅覺有減退迹象,最好找醫生檢查一下。

Sources:
http://the-sun.on.cc/cnt/news/20110111/00410_0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