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March 21, 2011

耳前瘻管勿當暗瘡

面上生暗瘡是平常事,但若靠近耳朵的位置長期有類似暗瘡或小洞,並且有膿液流出,就要小心可能是「耳前瘻管」 (pre-auricular fistula)。這是一種常見的先天性畸形問題,一旦瘻管受感染便會發炎,若當是暗瘡而自行胡亂處理,就有機會令病情加劇,例如引起皮膚潰爛影響容貌,甚至可能會入侵耳朵影響聽力。

耳前瘻管是先天性問題,是胚胎發育期間,耳朵旁的腮弓融合不齊形成隙縫,即瘻管。由於管內的皮膚與耳朵皮膚相似,會如常有皮脂分泌及皮屑剝落,因此容易成為細菌的溫床,產生膿液並流出瘻管,有時更可能會傳出陣陣臭味。

醫學界估計,耳前瘻管與遺傳有關,屬常見的畸形之一,外國研究顯示,大約七十人便有一人患有耳前瘻管。有些患者可能完全無徵狀,只是耳朵旁邊有一個小小凹洞,但亦有些患者會出現大問題,因為洞口會受到病菌感染,引起膿瘡及潰瘍,尤其是胡亂用藥及擠壓,更會令情況惡化,膿瘡可大如雞蛋,頗為嚇人。若瘻管向內伸延,則可能貫穿耳道而誘發外耳炎及中耳炎,對聽力亦會構成威脅。

Sources:
http://the-sun.on.cc/cnt/news/20110322/00410_032.html

Wednesday, March 16, 2011

耳石鬆脫致暈眩

不時也有病人因為「踎低起身見頭暈」而求醫,假如暈眩是天旋地轉式 (vertigo),多屬內耳功能問題 (vestibular dysfunction);若是出現有眼花花、輕飄飄 (light-headed)等感覺,通常會是其他問題所致。除了耳水不平衡 (Meniere's disease)、內耳發炎 (labyrinthitis) 及內耳神經線發炎 (vestibular neuritis) 外,「良性姿態性陣發性暈眩」亦是常見引起暈眩的內耳問題。

醫學界對「良性姿態性陣發性暈眩」(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簡稱BPPV)的病理仍未完全清楚,但相信與內耳的耳石脫落有關 (canaloliths)。耳石是黏附在內耳平衡器上的微粒,會隨頭部搖擺而滾動,刺激神經將郁動訊息送到大腦,故如耳石出現鬆脫,身體一郁碎石就會不斷滾動,干擾了人體正常的平衡感,令大腦接受錯誤的訊息,導致暈眩出現。當身體靜止不動時,碎石不再滾動,暈眩就會減退。

物理治療改善

很多病人知道自己有 BPPV後,都擔心要做手術把碎石清走,或需長期服藥,才能處理暈眩的問題。但其實BPPV的治療並不複雜,耳鼻喉科醫生可以為病人進行耳石復位治療 (Canal repositioning),即是以物理治療的方式轉動患者的頭部,從而讓耳石返回正確的位置,內耳沒有碎石滾動,大腦沒收到錯誤的訊息,暈眩就自然消失。

Sources:
http://the-sun.on.cc/cnt/news/20110317/00410_033.html

Monday, March 7, 2011

咽喉反流可損聲帶

喉部不適的成因很多,但長時間的喉痛或是因胃酸倒流入喉嚨引致的咽喉反流。由於喉部黏膜長期被胃酸浸蝕,導致喉嚨長期受到刺激,甚至出現發炎腫脹,令患者有聲沙、失聲、喉痛及咳嗽等疑似感冒徵狀,故容易被忽略,又或當是一般喉嚨發炎處理。

外國研究顯示,近半喉嚨不適的病人是由咽喉反流所致,尤其生活節奏急速、生活壓力大的都市人。不過,由於患者未必會有胃酸上湧的感覺,也沒有胃酸倒流患者常見的火燒心徵狀,因此很多時候都只會當是喉嚨不適。雖然胃酸倒流入咽喉不會致命,但喉嚨不斷受胃酸傷害,可引起很多症狀,如吞嚥困難、進食時容易骾到、聲音沙啞及喉嚨有異物等,置之不理或會引起聲帶受損及生肉芽等後遺症,隨時要做手術切除。

咽喉反流的患者需要處理胃酸倒流的問題,才能改善咽喉反流引起的問題,而大部分病人可利用藥物改善病情,而患者平日亦應少吃高脂及刺激性食物,並要控制食量及避免睡前進食,可減少胃酸反流入喉嚨的風險。當胃酸不再流入喉嚨,咳嗽等問題亦會隨之消失。

Sources:
http://the-sun.on.cc/cnt/news/20110308/00410_044.html

Tuesday, March 1, 2011

感音性失聰兒童

聽覺對日常生活、學習及工作十分重要,但約每一千名小朋友便有一個患有感音性失聰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 ,即耳蝸細胞 (cochlear) 或聽覺神經細胞 (auditory nerve) 受損,引致聽力受損。除了先天遺傳、在母體時曾受感染及早產外,嚴重又未有好好處理的中耳炎、痄腮 (mumps)、腦膜炎及腫瘤等,亦可導致耳蝸的聽覺細胞受破壞,令患者出現聽力下降。由於聽覺細胞受損後無法復原,因此感音性失聰屬永久性問題,暫未有藥物可以治療,患者需要佩戴助聽器或植入人工耳蝸 (cochlear implant),才能再次聽到聲音。

即使孩子診斷出有感音性失聰,家長也毋須太擔心,最重要是先評估小朋友失聰的程度,有時可能需要反覆的測試才能了解清楚,然後醫生便可以按病人的情況作出治療建議。例如失聰程度較輕的小朋友,一般毋須特別儀器輔助亦能如常學習及生活,只需定期檢查便可。

不過,假如聽力受損達到中級程度,家長便需為小朋友驗配助聽器 (hearing aid),並可能需要學校的協助及配合,讓小朋友可以如常學習。至於嚴重弱聽的小朋友或需進行人工耳蝸植入手術,把聲音轉為電波刺激聽覺神經,從而恢復聽力。

Sources:
http://the-sun.on.cc/cnt/news/20110301/00410_0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