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anuary 11, 2014

鼻息肉可致鼻塞損嗅覺

鼻息肉 (nasal polyp) 是十分常見的鼻病,過去研究顯示約有百分之一至五的成年人有此問題。鼻息肉是一些從鼻竇生長出來、如一串串提子般的小囊組織,若它所在位置剛好擋住呼吸通道,便會引起鼻塞等呼吸不暢順的症狀,有時更會令病人出現打鼻鼾、喪失嗅覺、鼻竇炎等,並可能因為長期用口呼吸而容易出現咽喉發炎等情況。 醫學界仍未完全了解鼻息肉的成因,但相信與長期鼻炎而導致組織增生有關。而鼻息肉一般為良性,並通常同時發生在兩邊鼻道,若只出現在單邊鼻道就要小心是癌瘤的可能。因此若市民長期受鼻塞問題困擾,最好找醫生進行詳細檢查,找出鼻塞的真正源頭。醫生可以利用鼻內窺鏡,便能知道鼻腔情況及是否有鼻息肉,如有鼻息肉則可抽取組織進行化驗,以排除是癌瘤的可能性。有時病人可能要做電腦掃描,幫助確定鼻息肉位置及體積,讓醫生有更多資料籌劃治療方案。 很多病人都以為治療鼻息肉就一定要做手術切除,但其實要因應病人的情況而決定,而愈早求醫、鼻息肉的體積愈細小,需要做手術的機會也會愈低。千萬別以為「忍耐」可以令鼻息肉消失,假若沒有適當處理,鼻息肉可能會逐漸增大,令鼻塞問題愈來愈嚴重,並且也容易流鼻血,甚至影響到嗅覺及鼻竇,屆時治療便可能更為複雜,而受影響的嗅覺亦可能無法恢復。 Sources: http://the-sun.on.cc/cnt/news/20130806/00410_033.html

鼻咽癌的成因

又名「廣東癌」的鼻咽癌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尤其喜愛侵襲中國華南沿岸的居民,西方人士則很少會有。醫學界相信與遺傳傾向、飲食習慣和病毒感染等等多種因素有關,但真正成因則仍未確定。目前亦未有有效預防鼻咽癌的方法,及早察覺是對付此癌症的最佳手段。 過去有指鼻咽癌可能與南方人愛吃鹹魚等醃製食物有關,但卻未有醫學研究證實。而臨床所見,鼻咽癌有家族聚集的傾向,即鼻咽癌患者的家人,患此病的機會較常人為高,當中以直系親屬的風險較高,可能與病人的遺傳基因所致,亦有可能與家人生活習慣相近有關。 另外,近年有研究指鼻咽癌可能與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感染,因為檢查發現鼻咽癌患者帶有此病毒的比率十分高,懷疑可能是病毒引發鼻咽細胞異變,近年醫學界嘗試利用此病毒作為診斷鼻咽癌的指標,甚至用作鼻咽癌的普查方法,惟並不太準確,診斷鼻咽癌的最佳方法仍是做鼻咽檢查及抽取活組織化驗 (biopsy) 。 事實上,科學家至今仍未能確定鼻咽癌與EB病毒的真正關係,一來此病毒在人群中十分普遍,大部分成年人都曾接觸過此病毒,只是通常沒有徵狀故未有為意,二則受病毒感染的人大多也未有患上鼻咽癌。所以鼻咽癌與病毒是否有關連,還需要科學家進一步研究以深入了解。 Sources: http://the-sun.on.cc/cnt/news/20130903/00410_015.html

放射治療治鼻咽癌

鼻咽癌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是一種治療率相當高的癌症,若病人能夠在較早期發現,癌細胞未擴散至淋巴或其他組織,治愈機會可以高達九成。目前常用於治療癌症的方法包括手術、化療及放療,而鼻咽癌則較常見採用放療消滅及控制癌瘤增生。 雖然手術是對付癌瘤的有效方法,但鼻咽癌所在為頭顱較深入的位置,附近有很多血管及神經,包括腦幹及顏面神經,對病人的創傷及容貌的影響亦甚為巨大,故很少採用,反而精密儀器進行的放射治療,更適合並較多用於治療鼻咽癌。 接受治療前,醫護人員會為病人配製一個透明膠模,用來固定頭頸位置,確保輻射範圍準確無誤,減少對周圍器官及組織的傷害。治療期間,儀器會釋放出極強的輻射線,以殺死癌細胞,病人不會有太大感覺,情況就如照X光一樣。為免影響正常細胞的運作,每次所用的輻射量及範圍也有限制,因此整個療程需進行多次治療,才能有效清除癌細胞。近年放射治療的技術不斷改進,療效提升而副作用較少,增加病人戰勝病魔的機會。 對於病情較嚴重或癌細胞已轉移到其他部位的病人,或需要配合輔助化療,以控制癌細胞擴散及緩解病情,部分藥物可能帶來嘔吐、噁心、食欲不振及抵抗力下降等副作用。醫生會按每一位病人的情況和需要,建議適當的治療方案。 Sources: http://the-sun.on.cc/cnt/news/20130910/00410_012.html

鼻咽癌

經過各界多年的努力推廣,市民對鼻咽癌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的認識亦有所增加,但新症個案中,很多也未能及早求醫,近七成個案在確診時已經屆較晚期的第三至第四期,直接影響治愈的機會。其實,市民若持續無故出現流鼻血及鼻塞達兩個星期或以上,又或是頸部淋巴結腫起及不斷增大,便要盡快找耳鼻喉科醫生進行詳細檢查,否則可能會錯失治療的黃金機會。 鼻咽癌在香港屬常見癌症,但因為鼻咽 (nasopharynx) 位於頭顱內隱蔽的位置,早期發生癌變時一般也不會引起異樣,直至腫瘤不斷生長,才會出現各種不適,例如經常無故流鼻血、單邊鼻孔阻塞,甚至頸部淋巴腫大、體重無故下降等等。 除此之外,當鼻咽內的腫瘤壓迫到附近組織時,也會引起其他不適,例如鼻分泌物向後倒流入喉嚨,於是令患者持續咳嗽,尤其早晚時間特別嚴重,但患者可能以為自己只是患有普通咳嗽。另外,有時癌瘤會堵塞鼻腔及鼻竇,令病人出現嗅覺敏感度下降等現象。 有時鼻咽腫瘤會堵塞接連鼻與耳的耳咽管通道 (Eustachian tube) ,患者就可能會有耳鳴、脹悶感甚至聽力下降等情況。當癌瘤繼續發展至較後期,癌細胞可能會侵蝕頭顱骨及附近的神經線,患者或會出現頭痛、複視、斜視和面部痳痺等徵狀。高危族群如有家族病史的人士,最好定期檢查鼻咽狀況,及早發現病變才能取得最佳的治療效果。 Sources: http://the-sun.on.cc/cnt/news/20130924/00410_013.html

氣管敏感

天氣開始轉涼,本港又進入感冒傷風等上呼吸道感染疾病的高峰期,而部分在感冒痊愈後仍然有持續咳嗽,箇中原因可能是氣管敏感發作,以致受到輕微的刺激便引起令人難受的咳嗽和氣喘,但很多人只是把問題當是一般咳嗽,服用止咳藥便算,惟任由症狀纏擾不退,最終可能令問題加劇演變成哮喘 (asthma)。 顧名思義,氣管敏感是指氣管對外來的刺激或物質過敏,於是發炎和收窄,而咳嗽就是身體想把異物排出體外的反射動作。而引發氣管敏感的致敏原因有很多,例如近年持續惡化的空氣污染、家居塵垢和霉菌等,溫度轉變、劇烈運動及其他鼻和呼吸系統疾病,也可以誘發氣管敏感。 氣管敏感引起的持續咳嗽,不但可以影響病人的日常生活,更可引起聲沙 (hoarseness)、喉嚨痛等問題。而這類咳嗽與傷風感冒引起的咳嗽並不一樣,很多時候都是吸入空氣時出現,如開口說話、進出冷氣場所等。 事實上,氣管敏感在初期只會令氣管輕微受損,但患者若掉以輕心,不接受適當的治療,有可能會令氣管進一步受創,甚至發展成哮喘 ,屆時問題就會更難處理。 如果病人持續咳嗽兩星期或以上,服用止咳藥後病情未見改善,便應盡早求醫處理,若咳嗽是由氣管敏感而起,就要接受相關的抗敏治療,才能有效處理咳嗽問題。而且治療氣管敏感的藥物只需發作時使用,毋須長期用藥。 Sources: http://the-sun.on.cc/cnt/news/20131008/00410_014.html

兒童易有中耳炎

受到耳膜保護的中耳腔,有時也會發生感染,尤其常見於小朋友身上,除了因為他們的抵抗力較弱外,也與連接耳腔及鼻咽的耳咽管 (Eustachian tube) 較短,令細菌更易入侵所致。中耳感染發炎有很多種,醫生會視乎感染的類型和情況而選取適當的治療方法。 中耳炎常見有三類型,包括急性中耳炎、慢性中耳炎及積液性中耳炎,當中以急性中耳炎最多。過去研究顯示,近八成小朋友在七歲前曾感染急性中耳炎,一般是由上呼吸道感染而引起,多數由病毒引致,但也可以是細菌性發炎。病徵包括發燒、耳痛、耳鳴 (tinnitus) 、頭痛、食欲不振、聽力下降及流耳膿,而耳膜也可能因為耳腔壓力改變而破裂。年幼的小朋友未懂得講出不適,反而會經常接着耳朵或吞嚥有困難。 除了耳膜穿破外,急性中耳炎可以演變成慢成中耳炎及積液性中耳炎,而且炎症也可擴散至面神經,可引起短時性的面部肌肉癱瘓甚至面癱 (facial paralysis);若炎症影響到內耳細胞,則可引起永久性失聰。假如炎症向腦部蔓延,就可能會引起腦膜炎及腦內膿腫等嚴重併發症。 至於治療方面,輕微的急性中耳炎可以用止痛藥及退燒藥,幫助紓減病徵,讓感染自行消退。但如果發燒持續不退,醫生就可能需要處方抗生素以擊退炎症,有時可能需要使用滴耳藥水,以加速康復。如果中耳內有積液患者便可能需要進行耳膜穿刺手術,把中耳的膿液排走,感染也會較快痊愈。 Sources: http://the-sun.on.cc/cnt/news/20131022/00410_012.html

慢性中耳炎可致失聰

急性中耳炎 (acute otitis media) 可引起嚴重併發症 (complications),慢性中耳炎 (chronic otitis media) 也不能小覷。雖然慢性中耳炎的病徵比急性中耳炎較為輕微,患者通常不會感到痛楚或不適,只是耳朵可能有黏稠和帶臭味的膿液流出 (otorrhea),但若置之不理,病患可能會侵蝕耳膜及耳骨等組織,引起傳導性失聰,而炎症破壞內耳細胞則會引致感音性失聰,對聽覺的影響極為巨大。 慢性中耳炎的成因,大多與未治好的急性中耳炎有關,而有時若耳膜有微細孔洞 (tympanic membrane perforation),例如破裂後沒有完全愈合,便可令耳朵較易受到感染。另外,中耳有膽脂瘤 (cholesteatoma) 也可引起慢性中耳炎。事實上,慢性中耳炎的症狀未必如急病時般痛楚難耐,常見病症有聽力下降、耳道流膿等,但病患持續的時間可能會很長,並且會有重複性感染出現。 要診斷病人是否有慢性中耳炎,醫生可能需要利用耳鏡為病人檢查耳朵,並可能需要拿取一些耳分泌物樣本作化驗,而病人亦可能需要接受聽力測試 (audiogram),以了解炎症是否影響到聽力。個別病人可能需要進行影像檢查,以了解炎症是否擴散至其他部位。 聽力受到慢性中耳炎的破壞,未必可以逆轉,因此病人應及早接受治療。慢性中耳炎主要利用抗生素來清除感染;假如炎症與耳膜穿破有關,病人就需要接受耳膜成形手術 (tympanoplasty),修補破損的耳膜及中耳骨的損傷,才能徹底治好中耳炎。若病患是由膽脂瘤引起,便要做手術移除這些組織。 Sources: http://the-sun.on.cc/cnt/news/20131029/00410_0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