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December 25, 2011

耳骨硬化致聽力下降

聽力出現障礙,不少人會首先聯想至耳膜穿破或聽覺神經受損,但其實聲音傳遞除了依靠耳膜及聽覺神經,還有中耳的三塊小聽骨 (ossicles) 及內耳,倘若這些地方出現問題,也會影響聽力,其中一個例子便是耳骨硬化。

耳骨硬化是主要發生於小聽骨中的蹬骨 (stapes),即是與內耳連接的小聽骨,或是內耳前庭迷路位置的骨膜硬化,以致它們形狀出現改變,影響它們傳遞聲音的功能,令患者聽力下降。耳骨硬化主要受遺傳影響,多於女士身上發生,而當她們體內賀爾蒙水平出現大幅改變時,即青春期、懷孕及更年期,特別容易誘發耳骨硬化發生。初病發時並沒有明顯病徵,受影響的骨質組織會呈海綿狀 (otospongiosis),直至骨質硬化時 (otosclerosis),便會出現耳鳴 (tinnitus)、暈眩或聽力下降的情況。

由於早期病徵不明顯,所以難以在骨質尚未硬化時介入處理,而當病情已進入後期時,並沒有藥物可以治療耳骨硬化,只能透過手術 (stapedotomy),置換已呈硬化的小聽骨,改善聽力障礙。

但手術後患者不能進行舉重、潛水等令耳朵受壓的活動,否則有機會令內耳中的內淋巴液 (endolymph) 滲出,進一步破壞耳朵組織。因此,部分患者為了免卻麻煩,寧願選擇佩戴助聽器改善聽力。

Sources:
http://the-sun.on.cc/cnt/news/20111226/00410_032.html

Monday, November 21, 2011

小心使用通鼻噴劑

近日望出窗外,景象總是像蒙了一層薄紗,想當然是秋冬季的東北季候風,把北方的污染物吹來香港,每年這時候空氣中的懸浮粒子都會增多,加上流感橫行,令不少鼻敏感患者發病,以致終日與鼻塞、鼻水為伴。病人有時會用一些通鼻噴劑,希望令阻塞的鼻道恢復暢通,但若使用不當隨時會令鼻塞更為嚴重,形成「藥物性鼻炎」。

俗稱鼻敏感的過敏性鼻炎,發作時鼻腔黏膜會充血腫脹,並且釋放大量液體,腫脹的鼻膜有時會阻塞呼吸道,令人透不過氣,很不舒服。有時感冒或流感嚴重時,亦會出現類似的鼻塞及流鼻水徵狀。
不按指示用會「上癮」

這情況下,除了口服抗敏藥物外,病人有時也會使用一些含有「鹽酸羥甲唑」(oxymetazoline HCI)的通鼻噴劑。這種鼻噴劑可以快速收縮鼻血管,令鼻道即時回復暢通,但若未聽醫生指示使用,則可能引發藥物性鼻炎,即是患者對通鼻劑「上癮」,導致鼻黏膜受到破壞及持續腫脹,用藥後鼻塞略有改善,但藥力過後就塞得更嚴重,令患者的鼻塞問題不斷反覆出現及惡化,最終病人可能需要做手術,才能消除鼻塞的困擾。

Sources:
http://the-sun.on.cc/cnt/news/20111122/00410_043.html

Tuesday, November 1, 2011

鼻咽癌似鼻炎

鼻咽 (Nasopharynx) 位於鼻腔、頭部中央的位置,並鄰近鼻腔、中耳咽管 (Eustachian tube) 及控制眼部動作及面部感覺的神經線,故此早期鼻咽癌可以引致鼻塞、鼻涕帶血、流鼻血、單側耳鳴、聽覺減退、視覺重影及面部痹痛等病徵。此外,鼻咽同時連接着頸項兩邊的淋巴腺,不少鼻咽癌患者會有頸項淋巴結腫大的病徵。

鼻咽癌多發生於廣東人士身上,而且患者年齡亦較輕。鼻咽癌的遺傳性很高,本港大概百分之七的鼻咽癌病人有患上鼻咽癌的家族史,家庭中若有兄弟姐妹曾於四十歲前患有此症,其他成員的患病機會亦會提高。另一方面,醫學界相信中國南方地區人士如有鼻咽癌遺傳傾向,同受EB病毒(Epstein-Barr)感染時,其發病機會亦會提高。幸而本港鼻咽癌研究及治療均處於世界領導地位,近期的最新發展除了提高治愈率外,亦能將治療的副作用大大減低。

然而,由於不少患者可能把鼻塞、鼻涕帶血等視為普通鼻炎,又或沒有為意頸項淋巴腫脹為鼻咽癌的先兆,往往錯過了治療的黃金時機,早期鼻咽癌透過電療及化療,可以有效控制病情。

Sources:
http://the-sun.on.cc/cnt/news/20111102/00410_032.html

Monday, October 3, 2011

秋季易流鼻血?

踏入秋季,天氣比較乾燥,如果手多多就可能會弄傷鼻膜而引起流鼻血。流鼻血通常都是小問題,但若大量出血或流血不止便應盡快求醫處理;試過有病人半夜流鼻血,情況嚴重至影響血色素降至低水平,後來檢查發現鼻出血情況令其腹腔有大量積血,結果要進行緊急手術結紮血管,否則有性命之虞。

我們的鼻腔有一層薄膜保護,如果這層薄膜出現破損,又或鼻腔內的組織受傷,血管受到破壞便會導致鼻出血,用手挖鼻、意外受傷及打噴嚏等都是常見的肇因;而秋冬季比較乾燥,鼻分泌物亦較硬,故即使輕輕的撩挖也可以造成損傷。至於經常性流鼻血則可能與長期鼻炎有關,如鼻敏感,鼻黏膜及血管因為炎症影響而反覆脹大,又或是血管天生較貼近黏膜表面,於是容易爆破流血。經常性鼻出血亦可能與血液疾病或腫瘤等問題有關,故不能掉以輕心。

每個人鼻出血的流量也有不同,但通常也會在十至十五分鐘內停止,假如持續流血不止或出血量多,則應立即求醫處理。醫生可以用鼻內窺鏡找出鼻血的源頭,然後以填塞或手術封閉血管。

Sources:
http://the-sun.on.cc/cnt/news/20111004/00410_031.html

Saturday, September 10, 2011

唾液腺(口水腺)

唾液腺即是負責分泌口水的組織,又稱「涎腺」、「口水腺」。口水對口腔健康及正常功能十分重要,而常見的唾液腺疾病包括:


唾液腺發炎

細菌或病毒感染都可引起唾液腺發炎,當中以腮腺炎病毒最為常見。

腮腺炎俗稱「生炸腮」,很多時候也會牽連旁邊的唾液腺,患者會因為腮腺發大而令臉頰腫脹,並且有低燒、疲倦不適及食慾不振等情況。


唾液腺結石

口水的主要成份是水,但亦有礦物質、電解質及浴菌酶等等成份,有時這些成份會積聚結成硬塊,稱為唾液腺結石,俗稱口水腺生石。

這些硬塊可能會阻塞唾液腺,令患者在進食時感到痛楚及腫脹,原因是食物誘發口水分泌,但因結石阻擋而無法流到口腔,所以唾液腺會痛會腫;有時口水能衝破結塊的防線,不適亦會隨之而消退。

部分患者因為結石問題,影響口水的分泌量,以致唾液腺經常受細菌感染而發炎。


唾液腺腫瘤

我們的口腔有三對主要的唾液腺,分別為腮腺、頜下腺及舌下腺,而唾液腺腫瘤近八成也發生在腮腺,另兩成則在頜下腺發病。

假如腫瘤屬惡性,常見徵狀包括:

1.唾液腺急速發大,但若是腺樣囊狀癌,生長速度會十分緩慢;
2.疼痛;
3.摸到結實嵌緊、無法推郁的腫塊,有時更會有皮膚或黏膜潰瘍;
4.腮腺附近有麻痺無力的情況。

Sources:
http://www.ent.com.hk/t_chi/diagnosis/neck_diagnosis.html

耳咽管功能失調

肉眼看不到的中耳是一個密室,但有一道橋樑把它與鼻咽接通,這便是耳咽管 (Eustachian tube),它的作用是調節中耳的壓力,避免因內外氣壓差異而導致耳創傷。


其實,中耳的空氣會隨時間及被吸收而逐漸減少,耳內的氣壓亦隨之而下降,幸好我們每次吞口水或打呵欠時,平常緊閉的耳咽管便會打開,讓空氣可以進出中耳,平衡內外氣壓。

同樣地,當環境的氣壓出現劇烈變化,例如飛機升降或潛下水底時,更需要耳咽管的幫助,否則中耳有機會被負壓狀態所傷,引致中耳積液、出血甚至是耳膜爆破等可損害聽力的併發症。

假如耳咽管無法有效調節中耳的氣壓,便是「耳咽管功能失調」(Eustachian tube dysfunction),而患者出現感染性或化膿性中耳炎的機會亦會較常人為高。

診斷與治療

耳咽管功能失調會引起那些徵狀和不適?
常見的徵狀有:

1.耳塞
2.說話後聽到有迴音
3.耳朵間中感到不適
4.耳鳴
為何耳咽管功能會失調?


有很多因素可以導致耳咽管功能出問題,包括:


1.過敏性鼻炎(鼻敏感)
2.上呼吸道感染
3.增殖體肥大
4.鼻咽癌及電療的後遺症
5.藥物影響,如口服避孕藥
6.荷爾蒙改變
7.體重顯著下降
8.壓力和疲倦
9.先天性顎裂
有沒有方法可以治療耳咽管功能失調?


治療耳咽管失調需要先找出病因,醫生一般都會為病人進行顯微鏡檢查耳道及鼻腔內窺鏡檢查,前者可以察看病人是否患有化膿性中耳炎等耳疾,而後者則能知道病人是否有鼻竇炎及鼻咽癌等病症。


然後醫生會為病人進行鼓室聽力測試及耳咽管功能測試,從而了解及判斷病情的嚴重性,再擬訂治療方案,例如:

1.病情輕微的可用藥物打通耳咽管;
情況嚴重便需要植入耳道通氣管。

Wednesday, September 7, 2011

港童中耳炎嚴重低估

中文大學調查發現,本港兒童的中耳炎確診率少於百分之一,遠低於外國水平,僅三成半人同時有發燒及耳痛,相信實際個案遭嚴重低估,可能與該症徵狀不明顯,或病童服用成藥後掩蓋真正病因有關。

中大健康教育及促進健康中心總監李大拔指,不少家長或將發燒等中耳炎病徵誤當成一般上呼吸道感染,亦可能服用成藥後徵狀獲紓緩,掩蓋了真正病因。

Sources:
http://the-sun.on.cc/cnt/news/20110907/00410_031.html

Tuesday, August 16, 2011

亂穿耳環變畸形

二十三歲的Chris一頭長髮外貌標致,但進入診症室撥開頭髮後,卻見左耳耳殼腫脹,更長出一個大肉瘤。原來,這是潮人穿耳孔惹的禍!

醫生說:「很多人亂穿耳孔,穿在不正確位置,不但弄致發炎,發炎後果更極嚴重!」原來一般穿耳孔只可以穿耳珠,因為是皮下脂肪組織,但現時很多人穿在耳朵外殼,這是非常危險的,因為耳殼屬軟骨,一發炎就很大機會變形。

「發展下去會出現增生,稱為『keloid』,即肉芽或疤痕增生症,是由於皮膚纖維過度活躍,在傷口癒合時大量製造膠原蛋白,令疤痕不斷生長,並擴散至附近範圍,同時神經線亦會增生,令這些肉芽又癢又痛。故在保護外觀大前提下,除了耳珠外,耳朵外殼軟骨或向外部突起的軟骨都不宜穿孔。」

耳殼發炎至出現肉芽、耳殼變形等嚴重後果,可以外科手術割走,但割走後不保證不會再增生,而軟骨增生後變硬,亦很難再割。

Sources:
http://www.eastweek.com.hk/index.php?aid=13997

Sunday, August 7, 2011

孕婦聽力降或耳骨硬化

婦女在懷孕期間,身體會突然出現多種不適,聽力減退可能是其中之一。如果聽覺的毛病在懷孕期開始,到分娩後依然持續,則可能是耳骨硬化症 (otosclerosis) 的徵狀。

人的耳膜之後有三塊耳骨 (ossicles),負責把耳膜傳來的震動擴大和傳遞到內耳的耳蝸。如果耳骨或內耳出現硬化或異常,則會有礙震動的傳送,令聽覺受損。

耳骨硬化症是遺傳疾病,但帶有致病基因者發病與否,則取決於個人的身體狀況。患者以女性居多,而在懷孕期的婦女因為體內的賀爾蒙改變幅度甚大,所以特別容易引發此病,而青春期和更年期也是發病的高危時期。

受硬化症影響的骨塊會首先變成海綿狀 (otospongiosis) ,然後漸漸變硬,導致聽力下降,並伴隨出現耳鳴 (tinnitus)、輕微頭暈等徵狀。輕微耳骨硬化病患者很多時並不自覺,直到因為聽覺受影響而發現時,多已頗為嚴重。
須做手術治療

治療方面,藥物只局限於控制急性發炎,要妥善地治療還得做手術。例如以耳骨置換手術 (ossicular chain reconstruction) 方法來治療,但由於原來的耳骨和人造的耳骨在重量和形狀上不會完全相等,故患者在手術後可能會有短暫頭暈和作嘔,日後也要盡量避免提舉太重的物件和潛水等,以防耳壓的急速改變,為人工耳骨帶來壓迫。此外,亦有患者以助聽器改善因耳骨硬化症導致的聽覺受損,而無論採用哪一種治療方法,患者也應每年進行聽覺檢查,以監察聽力的轉變。

Sources:
http://the-sun.on.cc/cnt/news/20110808/00410_005.html

Friday, August 5, 2011

耳機音量勿過大

耳鼻喉,掌管我們聽覺、呼吸及發聲的三個重要器官,很多人不但沒有好好保護,更在日常生活中不自覺地殘害,到它們傷痕纍纍時才見醫生,屆時藥石無靈,神醫都未必能挽救。

第一誡
耳機音量勿過大

二十九歲的Alex最近頻頻被客戶投訴,指他借了「聾耳陳」隻耳,主管責備他大意。這天,他來到耳鼻喉專科黃漢威醫生診所求救──

「醫生,我覺得我聾聾哋,請你幫我檢查清楚。」Alex說。

黃醫生檢查期間,他發現Alex口袋裏有一部PSP。「你很愛打機嗎?機不離身啊!」黃醫生問。

Alex立即興奮的與醫生分享打機的樂趣……這時,黃醫生知道耳聾原因了──原來Alex近五六年都在乘搭交通工具時爭取時間打機,而由於環境嘈雜,他戴上聽筒調校至極大聲響。

「近幾年出現一種『娛樂性失聰』情況,這是由於患者經常打機,或以iPhone、iPad聽音樂,並調校至極大聲調,不斷自殘聽力!」黃醫生向記者說。

人的耳朵對聲音的承受能力有限,以工業嘈音安全標準來評定,在八十五分貝環境下不可停留超過八小時,每加三分貝可容許時間就減半,即八十八分貝只可以停留四小時……一百分貝只能十五分鐘,而一般人通過耳筒聽歌或打機,多超過一百分貝,十五分鐘已經可以造成聽力損壞。

他建議,要保護聽力,不應用超過該耳機的60%音量,每日不宜聽超過一小時,以免傷害毛細胞。

Sources: http://www.eastweek.com.hk/index.php?aid=13997

Tuesday, August 2, 2011

鼻咽癌後遺症

鼻咽癌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是一種十分可惡的癌症,本身的殺傷力不大,現有的治療可以有效對付癌瘤,但因為對付癌細胞而採用的治療,卻可能會為病人帶來長遠的後遺症,例如口水分泌少、味覺遲鈍及肌肉纖維化等等,所以病人在康復後需要不斷覆診、檢查及治療。

雖然醫生為鼻咽癌病人進行放射治療期間,會盡量減低對附近組織及器官的傷害,但鄰近鼻咽的口腔比較敏感,容易受到輻射的影響,故不少病人在治療後,都會有口水減少的情況,導致病人有口乾、口氣、味覺遲鈍、喉嚨不適及口腔潰損等情況,嚴重的更會影響吞食。

除了口水減少,部分病人的味覺及嗅覺敏感都會有所下降,有時更連聽覺亦受到破壞,因為治療可能會導致耳咽管收窄,導致耳朵出現積液而影響到聽力。另外,被輻射照射過的肌肉可能會出現纖維化而變得僵硬,令病人無法有效郁動面部肌肉,導致咀嚼力下降、聲音改變等等。

病人要明白對抗鼻咽癌是長期抗戰,就算癌瘤沒有復發,也不要輕視治療帶來的後遺症,緊記要定期覆診,與醫生聯手擊退後遺症的影響。

Sources:
http://the-sun.on.cc/cnt/news/20110802/00410_044.html

Thursday, July 7, 2011

鼻腔發臭鼻石作怪

忽然頻頻流鼻血,甚至流出黃色液體,鼻腔還發出陣陣異味,可能是由鼻石所致。鼻石不是由鼻腔自行長出來,主要是外間異物長期停留於鼻腔內,然後漸漸與鼻內分泌物結合,繼而鈣化所生的。最常見例子是患者在小時候,不經意把玩具小配件,例如圓珠等放進鼻腔之內,由於物件體積不大,所以沒有即時產生不適或造成氣道阻塞,或許只會產生少許痕癢,於是孩子不會出現異常反應,家長也不容易察覺有異,令異物一直遺留於鼻腔內,直至異物形成鼻石,產生種種不適,患者才恍然原來異物已存於鼻腔,曾有患者在三十多歲時,因頻頻流鼻血才發現鼻石,估計該異物已經存在於鼻腔內有二十多年之久。
常誤診為鼻敏感

儘管鼻石會發出異味,令人尷尬不已,對日常生活及社交造成不便,但鼻石並不容易發現,一般的鼻鏡並不能準確檢驗出來,故經常被誤診為鼻敏感,需要使用內窺鏡才能清晰找得到。當確認了鼻石的位置後,便需要在全身麻醉的情況下,以鼻鉗將鼻石取出,手術後再塗抹抗生素藥膏及保持鼻腔濕潤。

不過預防勝於治療,避免幼童接觸到體積細小的異物方為上策,所以在選擇玩具時要特別小心,留意細小的配件有否穩固黏妥,並妥善收藏家中的細小用品,置於兒童接觸不到的地方。

Sources:
http://the-sun.on.cc/cnt/news/20110708/00410_044.html

Friday, June 24, 2011

扁桃腺結石

口臭問題 (halitosis) 可能是因扁桃腺結石 (tonsilloliths) 引起,有耳鼻喉科專科醫生稱,食物殘渣長期積聚口腔內可形成扁桃腺結石,有的小如一粒糯米,也有大如一顆爆谷,估計每十名港人有一名患者。若不理可惡化成扁桃腺發炎及化膿等,甚至要切除整個扁桃腺。

扁桃腺是免疫系統的一部分,作用是辨認呼吸道入口的細菌;扁桃腺表面有很多稱為隱窩的小洞,當食物殘渣及扁桃腺自身腺體分泌物積聚在隱窩不除,就會形成扁桃腺結石。他說,美國每十個人有一個患扁桃腺結石,估計香港發病率相若,患者年齡由三十歲至七十歲不等。他稱,扁桃腺結石呈軟狀,體積可小如一粒糯米,也可大如一顆爆谷。病人會感到喉嚨有異物及有嚴重口氣問題,影響社交生活。

顧醫生稱,病人可漱口將結石吐出,也可自行用棉花棒清理,或找耳鼻喉科醫生用吸盤取出結石,「有病人每個月覆診清理一次結石」。患者若不理會,可引致扁桃腺持續發炎、疼痛及化膿等不適。如情況較嚴重,醫生會用激光技術將隱窩打通擴闊,甚至將整個扁桃腺切除才能解決問題,不過,結石不會對身體健康構成影響。手術費約三萬五千元,約一星期後可恢復用餐。

漱口減積食物殘渣

一名四十二歲女病人,在三十五歲時出現嚴重口臭,並發現口腔內扁桃腺上有白點,嘗試自行將白點清除掉,但過幾天又再出現。她拖延三年後向顧醫生求醫,診斷為扁桃腺結石,更引致慢性扁桃腺發炎,最後接受扁桃腺切割手術,才擺脫口臭的困擾。顧提醒市民,進食後漱口有助減少食物殘渣積聚。

Sources:
http://the-sun.on.cc/cnt/news/20110625/00410_041.html

Monday, June 20, 2011

增殖腺過大可致睡眠窒息

六歲的小明,經常顯得精神不振,上課時會打瞌睡,睡覺時會有鼻鼾,而且時常用口呼吸,又不時吸鼻子清喉嚨。爸媽覺得奇怪,問他就回答說覺得鼻子後面有些東西,於是找醫生檢查,發覺原來小明的增殖腺過大,導致氣道受阻塞而引起各種不適。

增殖腺又稱為「增殖體」或「腺樣體」,是一個淋巴組織,功能與扁桃腺相似,位處鼻咽部,即鼻腔接連口咽的轉彎位置。小朋友在四、五歲時,增殖腺會逐漸增大,但到青春期時就會萎縮變小。假如增殖腺的體積過大,就會阻塞呼吸道,患病的小朋友不但睡覺時有呼吸阻塞及鼻鼾等問題,大白天也常見其用口呼吸,並且有持續鼻塞及流鼻水等情況。部分患者更因為增殖腺擠迫而出現牙齒排列不整及顏面骨發育不良等。

事實上,增殖腺過大是引致兒童睡眠窒息症的常見病因,置之不理會影響小朋友的集中力及學習能力,並可能影響到生長及發育,可對孩子造成長遠影響。一般來說,耳鼻喉科醫生可以利用鼻內窺鏡檢查,確定增殖腺是否有過大的情況。

Sources:
http://the-sun.on.cc/cnt/news/20110621/00410_044.html

Saturday, June 18, 2011

止鼻血方法

流鼻血是一種常貝症狀,以兒童及老年人發病較多,一旦發生以上情况,發現者應保持鎮定,因為若病者精神緊張,血壓升高,出血會較難停止,對病者不利,以下是一般較簡易的應救措施:

* 先讓病者坐下,頭向前傾,解除頸部及胸部衣服的束縛,應保持鎮定,並安撫病者。
* 指示病人用口呼吸,並揘住鼻翼(鼻子的柔軟部份) 大約十分鐘,可以達到止血效果。
* 同時利用冰袋敷鼻樑及前額,可以收縮血管,幫助止血。
* 部份鼻血可能會流至口腔,應指導病者不應嚥下,及給予器皿盛載。
* 十分鐘後放鬆壓力,如果仍未止血,再壓十分鐘,此時病者仍不可把頭抬高。
* 不可用紙屑塞進鼻腔內。
* 出血情況停止後,叮囑病者避免身體過份用力,至少四小時內不要擤鼻涕,以免引致再流鼻血。
* 如急劇流鼻血或三十分鐘內仍未止血,應延醫治理。

Sources:
http://www.entific.com.hk/index-chinese.html

Monday, May 9, 2011

游泳耳嚴重損聽覺

炎炎夏日,涼快的海水及泳池水是消暑的熱選,但游泳時耳朵入水又處理不當,有可能會引起俗稱「游泳耳」的外耳道發炎,嚴重可致耳膜破損或中耳炎,令聽力受到永久性損害。

游泳耳可說是夏季常見的耳患,成因多是耳朵入水後,患者處理不當所致,例如用棉花棒探入耳道吸走水分,又或用酒精滴入耳朵消毒。有些人甚至用花灑洗耳,結果令耳道表皮破損,讓水中的細菌入侵造成感染,產生外耳道紅癢、灼熱、腫痛甚至流膿。發病初時只是腫脹組織阻塞而影響聽覺,若任由炎症不理就可能令耳膜被侵蝕,細菌更可入侵中耳及內耳。另一方面,耳朵入水後耳垢會膨脹發大,若用棉花棒清理便會把濕透的耳垢推得更入造成阻塞,壓迫耳膜而引起耳塞及耳悶等情況。

假如市民在游泳或參與水上活動後一、兩天,出現耳痛及脹塞等,應盡快求醫,千萬別自行購買耳藥或清潔劑處理。因耳內細菌可能會擴散侵襲其他組織,及早處理可避免併發症。

Sources:
http://the-sun.on.cc/cnt/news/20110510/00410_032.html

Monday, April 25, 2011

突發性失聰

聽覺是重要感官,但經常會受到威脅,例如感冒菌或膽固醇阻塞血管,可以令耳朵出現突發性失聰(Sudden Hear Lost)。患者通常是一朝醒來,赫然發現一邊耳朵的聽力出問題,若未及時治療,聽覺神經可能會出現損害,導致聽覺出現永久問題。

突發性失聰是指本來正常的耳朵,聽力在短時間內突然大幅減退至只能聽到八十分貝或以上的聲音,患者可能同時有耳塞及耳鳴等徵狀。這種情況大多出現在一隻耳朵,但有時會雙耳同時出現。

臨床經驗顯示,感冒菌入耳是最常見引致突發性失聰的原因,估計病菌是經由鼻腔接連耳腔的通道,進入耳朵造成耳內感染,令聽覺神經細胞發炎,影響聽力。高膽固醇亦可引致突發性失聰,因膽固醇積聚可堵塞供應養分予聽覺神經的血管,神經組織失去養分便會衰退壞死,破壞聽覺。此外,耳內或頭顱內有腫瘤導致聽覺神經受到擠壓,又或是部分藥物,都會對聽覺神經細胞受到影響,令患者出現突發性失聰的徵狀。

Sources:
http://the-sun.on.cc/cnt/news/20110426/00410_033.html

Monday, April 11, 2011

失聲

香港四周都充斥着噪音,我們亦因而習慣了大大聲說話,但此舉卻可能會導致聲帶受到損害,置之不理可令聲線受影響,出現聲沙、發聲困難、走音,甚至失聲等情況,與人溝通亦出現阻障。因此,若你持續聲沙超過兩星期仍無改善,便應求醫找出病因。

我們能夠發聲全靠喉部的聲帶振動,當喉嚨兩側的聲帶未能正常地閉合,又或是振動不良,便會引致各種聲線問題,而這些聲帶毛病可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急性多為過濾性病毒或細菌感染,造成聲帶發炎、腫脹;慢性則多源於用聲過度或不當而令聲帶磨損,令聲帶生繭、息肉或水泡等。事實上,需要扯高嗓門授課的教師,又或是需要不斷說話的售貨員,都是聲帶出問題的高危族群。

由病菌引起聲線問題,通常在身體康復後就會消失,至於慢性聲帶問題,就要平日多注意,例如說話不要過急或太大聲,並要適時補充水分,以免聲帶過乾而容易受損。假如聲音變得沙啞、喉嚨繃緊或發聲無力,便應保持沉默,讓聲帶休息。不過,若聲帶有生繭或息肉,便需要接受藥物甚至手術治療,才能改善發聲困難的情況。

Sources:
http://the-sun.on.cc/cnt/news/20110412/00410_033.html

Monday, March 21, 2011

耳前瘻管勿當暗瘡

面上生暗瘡是平常事,但若靠近耳朵的位置長期有類似暗瘡或小洞,並且有膿液流出,就要小心可能是「耳前瘻管」 (pre-auricular fistula)。這是一種常見的先天性畸形問題,一旦瘻管受感染便會發炎,若當是暗瘡而自行胡亂處理,就有機會令病情加劇,例如引起皮膚潰爛影響容貌,甚至可能會入侵耳朵影響聽力。

耳前瘻管是先天性問題,是胚胎發育期間,耳朵旁的腮弓融合不齊形成隙縫,即瘻管。由於管內的皮膚與耳朵皮膚相似,會如常有皮脂分泌及皮屑剝落,因此容易成為細菌的溫床,產生膿液並流出瘻管,有時更可能會傳出陣陣臭味。

醫學界估計,耳前瘻管與遺傳有關,屬常見的畸形之一,外國研究顯示,大約七十人便有一人患有耳前瘻管。有些患者可能完全無徵狀,只是耳朵旁邊有一個小小凹洞,但亦有些患者會出現大問題,因為洞口會受到病菌感染,引起膿瘡及潰瘍,尤其是胡亂用藥及擠壓,更會令情況惡化,膿瘡可大如雞蛋,頗為嚇人。若瘻管向內伸延,則可能貫穿耳道而誘發外耳炎及中耳炎,對聽力亦會構成威脅。

Sources:
http://the-sun.on.cc/cnt/news/20110322/00410_032.html

Wednesday, March 16, 2011

耳石鬆脫致暈眩

不時也有病人因為「踎低起身見頭暈」而求醫,假如暈眩是天旋地轉式 (vertigo),多屬內耳功能問題 (vestibular dysfunction);若是出現有眼花花、輕飄飄 (light-headed)等感覺,通常會是其他問題所致。除了耳水不平衡 (Meniere's disease)、內耳發炎 (labyrinthitis) 及內耳神經線發炎 (vestibular neuritis) 外,「良性姿態性陣發性暈眩」亦是常見引起暈眩的內耳問題。

醫學界對「良性姿態性陣發性暈眩」(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簡稱BPPV)的病理仍未完全清楚,但相信與內耳的耳石脫落有關 (canaloliths)。耳石是黏附在內耳平衡器上的微粒,會隨頭部搖擺而滾動,刺激神經將郁動訊息送到大腦,故如耳石出現鬆脫,身體一郁碎石就會不斷滾動,干擾了人體正常的平衡感,令大腦接受錯誤的訊息,導致暈眩出現。當身體靜止不動時,碎石不再滾動,暈眩就會減退。

物理治療改善

很多病人知道自己有 BPPV後,都擔心要做手術把碎石清走,或需長期服藥,才能處理暈眩的問題。但其實BPPV的治療並不複雜,耳鼻喉科醫生可以為病人進行耳石復位治療 (Canal repositioning),即是以物理治療的方式轉動患者的頭部,從而讓耳石返回正確的位置,內耳沒有碎石滾動,大腦沒收到錯誤的訊息,暈眩就自然消失。

Sources:
http://the-sun.on.cc/cnt/news/20110317/00410_033.html

Monday, March 7, 2011

咽喉反流可損聲帶

喉部不適的成因很多,但長時間的喉痛或是因胃酸倒流入喉嚨引致的咽喉反流。由於喉部黏膜長期被胃酸浸蝕,導致喉嚨長期受到刺激,甚至出現發炎腫脹,令患者有聲沙、失聲、喉痛及咳嗽等疑似感冒徵狀,故容易被忽略,又或當是一般喉嚨發炎處理。

外國研究顯示,近半喉嚨不適的病人是由咽喉反流所致,尤其生活節奏急速、生活壓力大的都市人。不過,由於患者未必會有胃酸上湧的感覺,也沒有胃酸倒流患者常見的火燒心徵狀,因此很多時候都只會當是喉嚨不適。雖然胃酸倒流入咽喉不會致命,但喉嚨不斷受胃酸傷害,可引起很多症狀,如吞嚥困難、進食時容易骾到、聲音沙啞及喉嚨有異物等,置之不理或會引起聲帶受損及生肉芽等後遺症,隨時要做手術切除。

咽喉反流的患者需要處理胃酸倒流的問題,才能改善咽喉反流引起的問題,而大部分病人可利用藥物改善病情,而患者平日亦應少吃高脂及刺激性食物,並要控制食量及避免睡前進食,可減少胃酸反流入喉嚨的風險。當胃酸不再流入喉嚨,咳嗽等問題亦會隨之消失。

Sources:
http://the-sun.on.cc/cnt/news/20110308/00410_044.html

Tuesday, March 1, 2011

感音性失聰兒童

聽覺對日常生活、學習及工作十分重要,但約每一千名小朋友便有一個患有感音性失聰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 ,即耳蝸細胞 (cochlear) 或聽覺神經細胞 (auditory nerve) 受損,引致聽力受損。除了先天遺傳、在母體時曾受感染及早產外,嚴重又未有好好處理的中耳炎、痄腮 (mumps)、腦膜炎及腫瘤等,亦可導致耳蝸的聽覺細胞受破壞,令患者出現聽力下降。由於聽覺細胞受損後無法復原,因此感音性失聰屬永久性問題,暫未有藥物可以治療,患者需要佩戴助聽器或植入人工耳蝸 (cochlear implant),才能再次聽到聲音。

即使孩子診斷出有感音性失聰,家長也毋須太擔心,最重要是先評估小朋友失聰的程度,有時可能需要反覆的測試才能了解清楚,然後醫生便可以按病人的情況作出治療建議。例如失聰程度較輕的小朋友,一般毋須特別儀器輔助亦能如常學習及生活,只需定期檢查便可。

不過,假如聽力受損達到中級程度,家長便需為小朋友驗配助聽器 (hearing aid),並可能需要學校的協助及配合,讓小朋友可以如常學習。至於嚴重弱聽的小朋友或需進行人工耳蝸植入手術,把聲音轉為電波刺激聽覺神經,從而恢復聽力。

Sources:
http://the-sun.on.cc/cnt/news/20110301/00410_044.html

Friday, February 11, 2011

驗基因防誕盲聾嬰

嬰兒先天失聰及失明,可能由基因「肌動蛋白7A」變異引致,香港科技大學首次發現此肌動蛋白如何進行運輸,及維持耳蝸內耳毛細胞結構的方法。領導研究團隊的科大生命科學部講座教授張明傑表示,研究將有助失聰及失明病者及家屬,評估相關疾病基因再作診斷,並協助夫婦生育前識別基因,預防嬰兒患上相關基因失調綜合症,長遠研究將有助發展藥物,控制基因突變。有關研究已刊載在世界性學術期刊《科學》。

Usher綜合症是一種基因失調病症,會導致病人在不同年齡階段承受不同程度的聽力及視力喪失,例如有些人三十歲才會發現有基因病變的可能性。張明傑引述美國醫學統計數字指,每十萬個新生嬰兒之中,便有一至兩人因該基因失調症導致失聰及失明,但至今未有治療及預防方法。Usher綜合症患者中,約一半是因肌動蛋白7A變異引致。不少遺傳學調查指,已發現肌動蛋白7A有一百六十種變異方式會導致失聰。

Sources:
http://the-sun.on.cc/cnt/news/20110212/00410_041.html

Monday, February 7, 2011

類固醇醫面癱

面癱 (facial paralysis) 的徵狀包括一邊臉無法控制、眼皮無法閉合等,若愈早求醫,治愈及康復的機會也會較高,而治療則要視乎病因而定,例如是病毒感染、中耳炎、腮腺腫瘤 (parotid tumors)、面部神經線腫瘤 (facial neuroma) 或貝爾氏面癱(神經線發炎) (Bell's palsy)。

治療貝爾氏面癱一般是先處方類固醇 (systemic steroid) 及維他命補充劑等藥物,幫助神經線復原,而物理治療就可以幫助病人重新掌握面部肌肉及神經的控制。只要及早治療,近八成人治療效果理想。

目前多項針對顏面神經癱瘓治療中,只有類固醇治療獲證實具有療效,其他治療如抗病毒藥物及針灸等都暫未有確實的療效數據。類固醇可能會帶來副作用,但醫生會權衡病人的情況而作出處方,按指示服用通常無不良反應。

面癱雖不會致命,部分人即使不接受任何治療也會好轉,但延誤治療有可能無法完全恢復顏面神經功能,或會導致面部出現肌肉抽搐、眼睛閉合不全及嘴歪等後遺症,而眼睛無法閉合則會令眼球過乾,可導致眼角膜受損。事實上,面癱對於愛美的人士來說等於毀容,帶來的心理影響可能更巨大。

Sources:
http://the-sun.on.cc/cnt/news/20110208/00410_033.html

Tuesday, January 25, 2011

耳朵畸形有得醫

位於頭部兩側的耳朵負責收集及傳遞聲音,但有時受先天因素影響可能出現變形異常。有些只帶來外觀問題而不會損害聽力,例如常見的兜風耳;有些則不但有外觀影響,亦令患者的聽力出問題,例如小耳症 (microtia)。不論是外觀還是功能問題,若對患者帶來困擾,便需要及早正視及處理。

兜風耳 (Lob-ear) 又稱蝙蝠耳,成因是耳蝸軟骨太大或外耳軟骨太硬,導致耳廓向外生長。耳朵和頭側一般是成三十度角左右,若當角度大於四十五度時,外觀看起來便有兜風耳。很多患者會覺得雙耳形狀奇怪,亦容易成為別人取笑的對象。因此,有些國家會為學童提供免費的耳朵矯形手術,令兩耳不再兜風,避免問題對孩子的心理構成負面影響。

至於小耳症亦是一種先天性的耳朵畸形問題,患者的耳仔不但會特別細,部分個案更會缺失耳道,聲音無法進入耳朵,患者自然不能聽到聲音。小耳症多數出現在單側,雙耳同時患病較為罕見。小耳症患者可以接受外耳道、耳膜及中耳聽小骨重建手術,或植入骨導式助聽器,以改善聽力。而耳廓的外觀問題則可透過整形手術去改善,例如利用骨融合術裝上假耳,過程簡單而成功率高。

Sources:
http://the-sun.on.cc/cnt/news/20110125/00410_032.html

Tuesday, January 18, 2011

兒童常撫耳或急性中耳炎

急性中耳炎 (Acute otitis media) 在小朋友的群組較為常見,尤其是幾歲的幼童,原因是他們的免疫力較弱,耳咽管 (Eustachian tube) 又較短,病菌容易由鼻或喉經耳咽管進入中耳,中耳受感染就會造成急性中耳炎。事實上,大部分患者都能在數星期內康復,但有少部分個案會演變成慢性中耳炎 (chronic otitis media)、慢性化膿性中耳炎或中耳積液 (serous otitis media) 等疾病。

一般來說,急性中耳炎會引起發熱、耳痛及聽力下降等徵狀,但小朋友不懂表達,所以要留意他們的動靜,例如是否會經常用手撫耳、哭鬧不止等。中耳炎有機會導致中耳腔積聚膿液 (purulence),壓迫甚至壓破耳膜 (tympanic membrane perforation) 而引起劇痛;假如炎症蔓延至內耳,就可能引致永久性的聽力損害。而細菌亦有可能會伸延至面神經及腦部等,可導致面神經麻痹 (facial paralysis)、腦膜炎 (meningitis) 等,可危及性命。

醫生可以利用耳鏡觀察患者的耳腔,從而診斷是否中耳炎,而治療則通常需要口服抗生素,即使病童已退燒亦必須完成整個抗生素療程。若有膿液積聚則或需做耳膜刺穿手術 (myringotomy) 排走積液,有助患處康復。

正所謂預防勝於治療,要避免小朋友患上急性中耳炎,就要預防傷風感冒入侵,若有其他耳鼻喉疾病如鼻炎 (rhinitis)、鼻竇炎 (sinusitis) 及扁桃腺炎 (tonsillitis)等,則應盡早求醫處理,以減低細菌侵襲中耳的機會。

Sources:
http://the-sun.on.cc/cnt/news/20110118/00410_034.html

Monday, January 10, 2011

嗅覺減退可大可小

節日美食、過年特點傳來的香氣,令人垂涎三尺,但有些人卻未能感受氣味所帶來的刺激。嗅覺減退或消失都可能是罹患疾病的徵兆,例如鼻息肉、腫瘤及感染等,都會導致嗅覺出問題。

患有嗅覺問題的人,可以接受嗅覺測試,以分辨嗅覺缺損的程度,作為治療的基準,而醫生亦會利用內視鏡了解鼻腔的結構及情況,若有懷疑則可進行電腦斷層掃描 (CT) 或磁力共振 (MRI) 等影像檢查,以確定病因。

嗅覺問題可分兩類,一是嗅覺減少(hyposmia),另一種是嗅覺全失(anosmia)。顧名思義,嗅覺減少是指患者對各種氣味的敏感度較低,而嗅覺全失則完全無法嗅到環境的氣味。一般的嗅覺減少成因都源於鼻部病變,例如鼻竇炎或鼻息肉等,只要及早接受適當治療,患者有可能恢復部分嗅覺。至於嗅覺全失則多與嗅覺區及神經的病變有關,如腫瘤、創傷及病毒感染等,導致患者對味道完全失去反應。

很多人不覺得失去嗅覺是大問題,但嗅覺問題不但會減少對食物的興趣,更會帶來潛在危機,例如食物變壞或有害也不察覺。若發覺嗅覺有減退迹象,最好找醫生檢查一下。

Sources:
http://the-sun.on.cc/cnt/news/20110111/00410_032.html